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

認識切爾諾貝爾

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對當地造成重大破壞。由於這次是日本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強地震,事發當日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畢竟地震對我來說是那麼陌生,我從沒有經歷過,只對它有一點概念,而地震的消息也經常於新聞報道中出現,所以我並沒有把這件日本的事件當作一回事。可是,到了12日那天收到了有核電廠爆炸的消息後,我便意識到這次天災的嚴重性。

這次天災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對核能安全的關注,支持及反對核能的聲音亦隨即此起彼落。在這些聲音之中,我認識了「切爾諾貝爾」,但由於我3月工作繁忙、還在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我並沒有時間與精神去了解更多。「切爾諾貝爾」只有一直放在我的心裏。

今天是我的假期,終於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為了知多一點「切爾諾貝爾」的事情,我看了一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又到了中環天星碼頭參觀了「切爾諾貝爾25週年展」。看過紀錄片及展出的我,對「切爾諾貝爾」有了更多體會。

BBC的紀錄片以事件重演的方式敍述事件的發生經過,讓我看到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災難的發生及其後的影響如何與人為錯失扯上了關係。核反應爐的爆炸是與其設計上的瑕庇有關,可是這些瑕庇並沒有獲得適當的重視,主管人員活在自製的錯覺之中,最終悲劇在一次核電測試中發生。當爆炸發生後,活在錯覺中的領導者被喚醒,可惜的是他們接受不了現實,又因為自身利益的緣故,隱瞞了事情真相,沒有即時採取適當的撤離核電廠附近居民的措施,令蒙在鼓裏的平民白姓受到嚴重的輻射傷害。

在「切爾諾貝爾25週年展」中,我感受到這次災難為當地人所帶來的影響。從展出的相片及文字,可以感到「切爾諾貝爾」對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當地人所造成的影響是何等深遠,他們並沒有選擇,自從災難發生後,便只能帶著核輻射的影響繼續度過餘生。在展出的個案中,有一個名為Annaya的女孩子,她的情況最觸動我︰「健康的身體只陪伴我到4歲那年,之後我便開始突然無原無故暈倒、甚至不省人事。……但我的健康就沒有再恢復過來。……但我每天可以做的,就只有睡和哭。」核事故為人的身、心、靈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第三者可以感受和想像得到的!

「切爾諾貝爾」是某些人的驕傲和自私自利所造成的災難,卻為無辜者帶來沉重及深遠的影響。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沒有人能逃過罪所帶來的影響,但我們並不能同流合污,要作個光明之子,抱持著信、望、愛過活。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個名叫「記憶的藏寶格(二)︰交換故事計劃」的作品,設計者期望藉著香港與切爾諾貝爾兩地人的交流,讓我們一同反思生命,這大概就是作光明之子的一次示範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