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另一種觀賞體育節目的心理

看過野人的「體育節目的評述與推理遊戲」後,我亦想發表一下意見。我認為不同觀眾會帶著不同心態來觀賞體育節目,而野人所提到的以進行推理遊戲的心理只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我想到另一種可能的觀眾心理。

每次觀看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奧運項目時,奧運節目的主持人總是會支持中國隊的。雖然這似乎是件很自然的事情︰身為中國人當然會支持自己國家的運動員,可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從這些主持人對專家的發問可見,他們正如野人所說的對體育比賽所知無幾。在這種缺乏相關認知的情況下,他們並不能以進行推理遊戲的形式來觀賞體育節目。不論是低層次的「估中」與「估不中」比賽的結局或是高層次的運動員「能」與「不能」超越限制,這些都不是他們享受體育節目的原因。他們享受體育節目是因為身份被認同、與他人連結起來。因為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他是中國人,比賽的運動員都是中國人,觀賞節目的與參加比賽的中國人就連結起來,運動員的成敗輸贏亦成為了觀眾的事。因此,在場的要落力(比賽),不在場的也要落力(打氣),大家都因為共同擁有的身份而做同一樣的事。人渴望與人結連、與他人的生命有正真的相遇,這是人性、是人的需要。國際級的大型運動會喚醒了世人的國家身份並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結連,雖然是短暫的,但卻滿足了人內在的需要,這是那些缺乏體育運動知識的主持人及大眾享受體育節目的原因。我想若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是沒有國籍的話,不熟悉體育運動的門外漢大概會感到這是一次無聊的大集會。

3 則留言:

野人 說...

馬sir你好!

野人 說...

你所說的倒沒錯,以近代心理學的說法,人的交際活動基本上都可以說是他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的一些認知過程,那觀看體育的行為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了。不過在下認為這種認知過程是屬於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推理遊戲」則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有顯形的痕跡的心理活動,事實上當我們把行為稱為「欣賞」,就已經把行為藝術化了,交由理性思維主宰。

尋思湖人 說...

你的文章說的是評述與有意識的欣賞行為之間的關係,而我的文章則提出了欣賞節目時觀眾的身份被認同而獲得滿足。你關注的是「欣賞」體育節目時觀眾的有意識活動,而我則說明了他們的無意識活動。可否這樣總結你的想法?